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城门桥南侧的“同善社”里,一组栩栩如生的铜像再现了“一把铜勺”的故事。这儿曾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的住所。
那是1935年9月,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,越岷山,过草滩,到达了哈达铺。经过长途跋涉,精疲力竭的战士们终于得以在城门桥南侧的“同善社”稍作休憩,而周恩来却由于积劳成疾,肝病越来越重。
有一天,周恩来实在疼得厉害,就差身边的小战士去镇上找大夫。不一会儿,小战士带着一位须发花白、背着药箱的老先生回来了。“首长,这是畅通大夫,他的医术在哈达铺远近闻名。”小战士介绍说。
随后,大夫坐在周恩来身边,拉起他的衣袖,把起了脉。“你这是肝病,加上一路劳顿,再不好好治疗恐怕要凶多吉少了。我给你开几副药,一定要按时服用,平日里也要好好休养,不能再劳累了。”大夫皱着眉嘱咐道。
话说完,大夫带着小战士去药铺抓药,过了半天光景,小战士端着熬好的药进来了。周恩来喝了两口以后,突然停下,若有所思地问小战士:“抓药给了钱吗?”
“我们行军到这里,实在拿不出钱来,身上也没有值钱的东西了。畅通大夫说,他平时常常给老百姓施药,这个药就送给咱们了。”小战士有些心虚,轻声地回答。
周恩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环顾着四周,目光最后落在了仅有的小铜勺上:“这把铜勺还能用,你把它拿去给畅通大夫吧,虽然不值什么钱,也算是个纪念。”
小战士犹豫了一会儿,拿起了铜勺,揣在怀里,一路小跑来到药铺。他把铜勺从怀里掏出来,双手递给了大夫:“我们首长让我把这把勺子给您,这把勺子跟了他很多年,他说咱们红军绝对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,这个给您作个纪念,请一定要收下。”
畅通大夫一再推辞,但是在小战士的坚持下,也只好收下了。小战士脸上露出了笑容,步伐轻快地走了。
就这样,这把铜勺在畅通家安了家。他常常拿着铜勺,跟儿孙们讲这背后的故事。解放后,有工作人员来寻访红军长征时的足迹,畅家人才知道,原来小战士口中的“首长”,竟是周恩来总理。
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,畅通已经去世,而这把铜勺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光泽,却成了畅家的传家宝。有一天,省里和县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镇上,挨家挨户探访,收集红军长征时遗留的红色文物。
畅通的儿子畅树隆从箱子里取出这把铜勺,不舍地抚摸,然后找了一块新棉布,小心地把它包裹起来,揣在怀里来到了县文物局。见到工作人员后,他轻轻地打开了棉布,双手将铜勺递了上去。那个畅通在家里讲了几十年的故事,畅树隆又讲给了文物局的人听,他说,关于这把铜勺的故事不应该仅在家族里流传,还应该让更多人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