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市纪委监委网站 理论研究

刘昌林:加强日常监督让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
来源:
发布时间:2017-03-14 16:33:16

加强日常监督 让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

甘肃省委常委、省纪委书记 刘昌林

20170313-170839-5914.jpg

提高接受约束的思想自觉,以坦然的姿态自觉接受监督,把监督看成是如影随形的保护,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,哪些事情不该做,尽力把该做的做好,不该做的坚决不做

要在刚性执纪中捍卫纪律权威,对违反纪律和规矩、不受监督约束的党员干部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,决不搞下不为例,让纪律和规矩真正带上“电”

让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,这既是对党组织的要求,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。对党组织来说,约束是一种责任,要通过严明的纪律让党员干部时时感受到监督的存在。对党员干部来说,习惯约束是目标,是应该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境界和状态。

扭转“约束太多”的错误认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正风反腐不手软,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。与此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和错误论调。有的说管得太死,束缚干事的手脚;有的说管党治党太“死板”,应该“人性化”一点;有的说管党治党会影响经济发展。这些都是极为有害的错误认识,经不起推敲,根本站不住脚。严是爱,宽是害。对党员干部看得不紧,管得不严,各种各样背纲离谱、越界脱轨的事情就会发生。剖析那些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,如果组织的监督约束再严一些,能够及时发现苗头并当头棒喝,如果个人习惯约束,不去做出格的事,也就不至于偏离人生方向,最终废职亡家,锒铛入狱。因此,党员干部要扭转对约束的错误认识,正确看待约束,自觉接受监督,习惯在约束下工作生活。

清醒认识到约束只会越来越严。法不严则不力,治不严则无获。但直到现在,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只是一阵“台风”,刮过会“涛声依旧”,躲过“风头”就没事。之所以还有这种幼稚想法,在于这些人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,没有看清党中央的决心和毅力。永远在路上、寸步不让、露头就打、向纵深推进等,这些要求释放的是一刻也不会放松、越往后只会越严的强烈信号,明确昭示了新阶段的全面从严治党将是长期、常态化的存在。谁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敢心存侥幸、我行我素、依然故我,就必然要付出代价。中央提出把握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有的人觉得反腐败是不是转向减速了,恰恰相反,这体现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、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坚定决心,体现了严格执纪、更加凌厉的高压态势。表明正风反腐只会越来越严,纪律要求只会越来越严,执纪标准只会越来越严,干部监督只会越来越严,责任追究只会越来越严。因此,要坚决摒弃那些蒙混过关的思想、法不责众的心态、打擦边球的侥幸,尽快适应在约束下生活,在监督下干事。

提高接受约束的思想自觉。没有纪律和监督等外部力量的约束,人的定力就会减弱,侥幸心理就会生发,就有可能天马行空,放任自流。有的党员干部认识不到这一点,不习惯约束,对监督抱有抵触情绪,约束加身就感到浑身不舒服。必须认真加以纠正。要提高接受约束的思想自觉,以坦然的姿态自觉接受监督,把监督看成是如影随形的保护,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,哪些事情不该做,尽力把该做的做好,不该做的坚决不做。要从不适应、不自然、不舒服、不习惯的纠结中走出来,任何时候都做到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置于约束之中,从而养成敬畏监督、熟知纪律、遵守规矩的习惯。

严肃查纠不受约束的行为。纪律如果仅仅写在纸上、贴在墙上、挂在嘴上,那么,纪律和规矩就会变成“纸老虎”,形成“破窗效应”,引发更多不守纪律和规矩的行为。因此,纪律一旦制定,就要严格执行,动真碰硬,不能只是说说而已,做做样子。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坚持严字当头、实处着手,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,抓早抓小,一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“拉警报”,一碰纪律红线就马上“踩刹车”,防止小错酿成大错,小恙拖成大病。要在刚性执纪中捍卫纪律权威,对违反纪律和规矩、不受监督约束的党员干部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,决不搞下不为例,让纪律和规矩真正带上“电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以纪律和规矩的刚性约束,使党员干部增强敬畏感,少犯错误,进而形成守纪律、讲规矩、受约束的思想和行动自觉,逐步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、干事创业。

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(2017年第5期总第535期)


关闭】【返回顶部